夜间
乐文小说网 > 朕这一生,如履薄冰 > 第530章 就不!

    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 乐文小说网] http://www.lw52.com最快更新!无广告!

对于封禅这件事,后世人众说纷纭。


有人说,这是帝王功绩重要的体现方式,而且是封建时代效果最好、见效最快的政治宣传方式。


这种说法不可谓没有道理。


毕竟在交通基本靠走,通讯基本靠吼,人设基本靠吹,成就都得掺水的封建时代,政治宣传的难度向来都很大。


像太宗皇帝那般,几乎不费吹灰之力,就让天下人认帝王‘在世圣人’‘千古名君’的情况,一来耗时太长,二来见效太慢。


最后,同时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点:可遇而不可求。


——就算你真的是汉文帝第二,可要是天下人都迟钝些,又或是没把自己的好日子,往你这个帝王的身上去想,那你也是一点办法都没有的。


说来,刘荣还真专门研究过:祖父太宗皇帝‘在世圣人’的美名,是通过怎样的历程造就的。


最终得出的结论,让刘荣也不免有些默然。


因为颇有些出乎刘荣意料的事,太宗孝文皇帝第一次被天下人记住、在天下人心中出现正面印象,是因为其节俭。


而且太宗皇帝的节俭,可不像后世某位四季常服不过八套的老道——太宗皇帝是真的抠门,也是真的会过日子。


有多夸装?


就这么说吧。


汉太宗孝文皇帝刘恒,前后在位二十七年,到驾崩时,居然只有一件正装冠玄,是完全没有补丁的!


这还是因为少府足够‘有原则’,无论太宗皇帝怎般威逼利诱,都不愿意遵从太宗皇帝的意愿,不允许太宗皇帝的正装龙袍上,也出现补丁的缘故。


天子穿衣带补丁,而且是一层迭着一层的补丁——够夸张了吧?


还没完。


除了穿,太宗皇帝的日常生活作风,那也是节俭的让古往今来的帝王,乃至于贵族,都羞愧的掩面低头。


——作为帝王,太宗皇帝的日常餐食,是四菜一汤。


甚至都不是后世人理解的四菜一汤,而是:一碟咸菜,些许肉酱,一道时令蔬菜,外加一道炙肉或肉糜,组成‘四菜’。


一汤,多半是茶汤,偶尔会换成杂菜汤。


主食一碗粟米粥。


就这用餐规格,别说皇帝,亦或是贵族了——随便一个像样点的商人,都不至于吃的这么寒酸。


便是农民,一餐尚且有米粥加咸菜。


此外,除了自己节俭,太宗皇帝对后宫姬嫔,以及治下官员,也都有着近乎偏执的‘勤俭质朴’层面的要求。


正所谓:楚王好细腰,宫中多饿死,汉皇喜酷吏,生民多冤死。


而在太宗皇帝的后宫,姬嫔、夫人、美人们,则是面无粉黛,群不拖地,人人争相养蚕织布,以求最大限度上自食其力。


后世人印象中,动辄阴谋诡计、相互中伤诋毁的宫斗,在太宗皇帝的后宫里,变成了姬嫔们比谁素颜更彻底,谁的裙摆更短、首饰更少——说白了,就是比谁更节俭。


姬嫔夫人们宫斗是相互攻讦,也是买通对方身边的宫女,在对方的首饰盒里藏个金饰之类。


正应了后世那句:最真实的宫斗,往往采取最简单的方式进行。


后宫嫔妃倒还好说——毕竟对封建帝王而言,这只不过是生活作风问题。


说的再直白点,就是对于一个统一的华夏封建政权而言,除非是酒池肉林那个级别,否则,帝王的后宫再奢靡,也花不了多少钱;再节俭,也省不下多少钱。


所以,太宗皇帝一朝真正值得说道的,还是这节俭之风,刮到了官场之上。


在后宫,姬嫔们再怎么节俭,也重要还有个度。


裙不拖地是真,但不至于带补丁;


面无粉黛是真,但也不是真素颜;


养蚕织布是真,但也并非所有人,都有那巧手灵心。


但在官场上,官员们在节俭层面对太宗皇帝的讨好,却是完全无下限的。


个人层面——官袍缝缝补补,吃食粗茶淡饭,这都是有一套约定俗成的规矩在的。


最要紧的是,在公事层面,官署坏了不敢修,车马旧了不敢换,以至于在官场上,形成了一股类似‘越像乞丐越光荣’的奇怪风气。


尤其是郡县官府,哪怕旧的围墙都塌了,当地官员也完全不敢休不说,还引以为豪的说:你看,俺们勾节俭吧?


宁愿风吹日晒,也决不‘大兴土木’!


出行更是千篇一律,人手一辆随时要散架的马车,且大概率是在高皇帝年间,甚至是始皇帝嬴政年间‘上牌’上路。


而这种近乎偏执的节俭,又与太宗皇帝年间风靡一时,或者说是彻底被发扬光大的贪污受贿之风,形成了极为鲜明,且让人摸不着头脑的奇怪对比。


——官员一边节俭,一边捞钱?


官袍外缝补丁,衣袖里藏受金?


一边越穷越光荣,官府都不修、车马都不换,一边和豪商、高门眉来眼去,顿顿饮酒食肉,挥霍无度?


这二者显然是截然相反,几乎不可能并存的两个极端,甚至是‘反义词’。


但在太宗皇帝年间,这一切都成了现实。


表面上,官员们比拼起谁更节俭,谁官袍更破、车马更旧,那是一个比一个拼命。


但到了收钱办事儿的时候,那也是个顶个的不含糊。


说白了,其实就是形式主义的节俭,和现实主义的贪腐之风盛行。


照常理来说,这种表面功夫的节俭,其实比正大光明的贪污腐败更恶心人。


这样的事发生在太宗孝文皇帝在位期间,不说是让太宗皇帝身败名裂,也至少应该是让天下人唾骂不休。


但事实却是:正是这画风诡异的情况,让太宗皇帝真正开始受到天下人的认同和爱戴。


究其原因,也不难理解。


其一,是这种情况,只存在于官员身上,太宗皇帝本人的节俭,却是实打实的。


这让天下人不免生出一种‘陛下果然是仁君,坏的都是底下的官员’的朴素情感。


其次,便是这种情况虽然恶心,但也在某种程度上,意外降低了底层民众的生存压力,改善了底层命中的生活环境。


因为贪污腐败,从来都不是一个概念,而是两个范畴的东西:贪污,及受贿。


贪污,通常指的是贪墨公款,将本该用于民生民计的专项资金,装入官员自己的腰包,直接损害底层民众的利益。


而受贿,则是官商勾结、官官相护,通过利益输送,来达成规则不允许的目的,间接损害底层民众的利益。


二者之间最本质的区别,就是前者吃的是公家的钱,后者则是私人之间的利益输送。


前者对底层民众的伤害更直接,危害更大、更显著;


后者对民众,尤其是底层民众的伤害多为间接,伤害相对小一些。


而太宗皇帝年间,那堪称魔幻的形式主义节俭、现实主义贪污腐败,则是在令人意想不到的角度,让官员几乎没有了‘贪污’的可能。


——贪污的前提,是得有公款,得有专项资金。


但太宗皇帝年间的天下官员,那可是拿自己有多能省公款,来当作自己最重要的政绩工程的。


而且,太宗皇帝勤俭质朴,也不单是吃穿用度——在国家层面,太宗皇帝也是出了名的抠门。


什么修桥铺路,兴建建筑的项目,在太宗皇帝这里几乎不可能被通过。


而这些本该交由官僚系统,用于改善民生民计的专项资金,多半都换了一种形式,直接被太宗皇帝赏赐给了具体的个人,直接交到了底层民众手中。


这就使的底层民众生存压力骤减,生活幸福度骤然增高。


另外,公共项目约等于零,官员几乎没有贪污公款的机会,也使的官员收受贿赂,成了高门、贵族之间的利益交换,而不是官员拿着底层民众的利益,来交换属于自己的利益。


举个很简单的例子。


一个县,经常有水利、民生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项目,自然也就有相应的大笔公款存在。


在这种情况下,商人、官员行贿当地官僚,才有可能是为了从这些公共项目中分一杯羹,挖国家墙角来中饱私囊。


但一个从来没有,未来也几乎不可能有公共项目的县,商人和官员行贿当地县令,能出于什么目的?


不是谋求升迁,就是请官府行个方便。


相较于前者,这后者对底层民众的伤害,可以说是忽略不计——至少是无法被直观感受到的。


再加上这个时代,行贿之风本就盛行,普行价值体系对贿赂本就有着极高的容忍度,就更使的太宗皇帝年间兴起的行贿受贿之风,变得愈发不值得一提了。


说到底,对于底层民众而言,官员能忙着彼此之间蝇营狗苟,而不是整日里琢磨怎么刮食民脂民膏,就已经是了不得的‘吏治清明’了。


于是,凭借个人生活作风,一直延续到行政作风的节俭之风,太宗皇帝意外革新了汉家的吏制,初显‘在世圣人’的天资。


当然,只靠着节俭,只靠着让天下官员不贪墨公款,还远不足以使得一位封建帝王,成为青史少有的千古一帝。


而在刘荣看来,自己这位皇祖父,最值得人敬佩和称道的,是明明掌握着令人咋舌的超高政治手腕,却并未将其用于‘励精图治’,而是甘愿将自己的所有天赋,都用于为汉家争取发育时间——甘愿为绿叶、陪衬一事。


后世有这样一句话:功成不必在我,功成必定有我。


在如今汉室,或者说是有汉以来的历代先皇,这句话用在太宗皇帝身上,无疑是最合适不过。


对于一个帝王而言,接受自己无法达成远大目标、无法完成某一项重大举措,并仍愿意做种果树、不摘果子的人,是很难得。


尤其是对一个天资卓绝,天赋高至千年难见得一,只要立下志向,就很有可能成功的优秀帝王而言,这就更加艰难了。


但对于太宗皇帝而言,这似乎没什么大不了。


对于自己无法成为那个‘毕其功于一役’的皇帝,只能做那‘奋六世之余烈’的其中一世,太宗皇帝坦然接受,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,几乎做到了最好。


以至于最终,得天下人‘在世圣人’之称赞,并为后世诸多帝王奉为榜样,太宗皇帝值得这一切。


而封禅,对于太宗皇帝而言,本质上是没有必要的。


哪怕封禅,是封建时代见效最快、效果最好的政治宣传方式,也绝对好不过太宗皇帝在天下人心中,那‘在世圣人’的超然评价。


至于刘荣,对于封禅一事,却有些不同的看法。


——凡事都有其两面性。


对于成功的,真的有本事、有功绩的帝王,封禅自然是政治宣传方式,是可以帮助天下人了解自己的帝王、明白自己所处时代及历史使命的政治活动。


这种政治活动,在刘荣看来确实有价值。


但有一个非常尴尬的事情,是真有本事、真有功绩的帝王,大都不需要通过这种方式,来标榜、宣扬自己的文治武功。


就像是始皇帝嬴政,哪怕他从不曾封禅,大家也都认他祖龙的身份。


也像是太宗皇帝,从不曾提及封禅之事,却丝毫不影响其成为天下人心中的‘在世圣人’,后世人眼中的千古一帝。


而没本事、没功绩的帝王封禅,无疑又是再打击封禅的逼格,破坏这一政治宣传方式,使其成为了可供帝王扭曲事实,给自己脸上贴金的‘假新闻’。


大家肯定知道这话,究竟是在说哪个不要脸的。


而从个人层面来讲,刘荣对封禅的态度,其实也很清晰。


——朕的功绩,如果使朕具备了封禅的资格,那朕就不再需要封禅了。


若朕功绩不够,不配封禅,那就更不能没脸没皮,拿封禅来给自己脸上贴金。


所以,在朝堂内外,甚至于天下文人士子一致建议刘荣封禅时,刘荣的态度依旧无比坚定。


不!


就不!


朕四季常服不过百八十套,穷的连衣服都穿不起了,封得哪门子的禅?


不必再议!


谁要再敢提封禅,封禅的钱就由谁出!


就算真有人出钱,朕也不封禅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