夜间
乐文小说网 > 大宋有喷子 > 第四十一章 第一股风潮

    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 乐文小说网] http://www.lw52.com最快更新!无广告!

章旷等了太久了,终于等到蒜苗大量出产了。


按道理的,对于大蒜主产区来说,蒜苗这种副产物,是没什么价值的。


太多了,买不起价格。


但是,对于应天酒楼就不同了。


这十几天,应天酒楼赚的盆满钵满。


但,十几天过去后,东京开始出现仿冒的炒菜了。


别人不明白,一个厨子天天来吃之后,还不明白菜怎么做的吗?


虽然铁锅这一点,普通厨子永远研究不明白,但这些厨子是普通厨子么?


七十二正楼,哪一个背后不是达官贵人?


谁没有个查清楚铁锅的门道?


很快,应天书院最近做了什么,都被查了个底朝天。


查清楚后,他们已经大概摸清楚了应天酒楼的秘密。


炒菜,就是铁锅让油温变高,葱姜蒜爆锅,然后炒菜。


至于具体炒出来是什么味道,具体什么技法什么效果,所有正楼都在研究之中。


但摆在他们面前的,是一个巨大的问题。


姜蒜种植本来就比较少,现在东京附近的姜蒜,被应天书院包圆了。


所以,他们不能大规模做炒菜,只能一边从外地购买,通过汴河往东京运输,一边研究菜品。


当然了,所谓研究,大多是直接制作应天酒楼那些菜。


但,一来应天书院需要排队,不好等到位置。


二来,有很多人不习惯到处跑,只想在固定的地方消费。


所以,七十二正楼的炒菜也是慢慢的发展了起来。


万事俱备,只等姜蒜运过来。


但有一个问题,本来姜蒜这种东西种植就算是少的,就算整个河淮地区,都没多少,几乎全被应天书院包了。


所以,他们注定了只能做小规模的生意。


但,他们意图用少量的精品炒菜的推出,来稳固上层客源,是不可能的。


因为,应天酒楼要推出新菜。


后世,有菜系的说法。


所谓菜系,就是,在本地取材每个季度能用本地的食材使用本地菜系的常用烹饪技法,制作出一桌宴席。


如果三百六十五天,有任何一天,成不了席,那就不是菜系。


这到了现代之后当然简单的很,毕竟你完全可以把别的菜系的菜拿来改一点点,就说是自己的原创菜,要是有人骂,你多找点水军骂的比他还凶就行了。


但在互联网出现之前,这事儿难的逆天,一共就只有四个菜系出现,川、鲁、粤、淮扬。


这四个地方,不只是能做到,而且自己内部还分派系,比如川分成上河帮盐帮下河帮,淮扬分别有淮安扬州,粤菜也有单独的潮汕自成体系。


而在原本的分法中,贵、湘归属于川菜旁系,京派豫菜归属于鲁菜之中,形成了一个很巨大的饮食体系。


这个饮食体系的绝大部分菜,是不依托于现代原材料而存在的。


所谓现代食材,就是各种不存在于本地的网购类香料,比如豆瓣酱火锅鱼,广泛出现在鲁菜的麻辣鱼中。


比如上海菜也会用到甜面酱。


这些后出现的现代菜,被刨除之后,章旷的脑子里,还存了成百上千的菜谱。


讲真抖音真牛逼,随便刷刷而已,看了不知道多少。


但,其他正店就没这个挂了,他们去哪儿摆出一桌宴席?


应天酒楼出一桌,他们就抄一桌?


首先都抄不了抄不全。


就算抄全了,人家文人墨客真不要面子的?天天吃盗版?


你真好意思这么做,他们也拉不下脸。


所以,在这场竞争之中,应天酒楼注定了会长期保持优势。


而之所以章旷关注蒜苗,是因为……便宜。


东西当然还是自己产的便宜。


别的类似于回锅肉一类的东西都不说了。


光是一个二面黄,也就是煎豆腐,都能秒一大片。


常年吃豆腐吃豆腥味的人,吃一吃二面黄,加上蒜苗的特殊香气,与自己以前吃的豆腐一对比,绝对震撼。


而这种震撼的感觉,应天酒楼能持续不断的带给食客。


仅仅是因为……自己种了,便宜,而已。


章旷巡视完田,回到了学院。


学院里,学生们大多在思考。


章旷之前让他们去写各种能观察到的规律,并且可以以他们明明定理。


而他们也是投入了其中。


有些人下意识的写出了一些想当然的东西“我发现秋天树叶会黄冬天树叶会掉,我把它叫做司马光定律”。


沈周:“发现的很好很妙,但是淮河以南树叶不太掉,而大江以南的树,冬天几乎不掉叶子,依旧是绿的。”


司马光:“那我发现淮河以北的地方,冬天树会掉叶子。”


沈周:“那你知道淮河以南为什么冬天树叶不掉吗?”


这把司马光难住了。


他们这才意识到,要总结出一条定理,是非常艰难的,虽然生活中很多东西,自己经常不屑一顾。


但如果真的思考起来了,就会发现,压根不是这么回事。


太难总结了。


一个常见的现象背后,经常会牵扯出一个根本理解不了的现象,需要解释一个自己完全不懂的问题。


当然,其中大部分问题,如果有靠谱的方法论,是很容易解决的。


但是,章旷没有告诉他们任何方法,没有给他们任何思考工具思维工具。


原因也简单,在只有一部分人认字的时候,产生的科学萌芽是假的,随时都可能被权力覆盖。


只有广泛的认知,才是科学。


在大宋眼下的环境,就算你发现了相对论又能怎么样?吕夷简明天就能用他技高一筹的算计把你整死。


甚至都不会宣布你是妖人,你写的东西谁也别想读到,传不下去,算什么科学?


科学,是建立在可检验的解释和对客观事物的形式、组织等进行预测的有序知识系统,是已经系统化和公式化了的知识。


所有人都把关注重点放在了可检验,客观事物,系统性,这些词上。


却没发现,对于科学定义,落足点是知识两个字。


而知识,和教育是强制绑定的。


如果不存在自学,那就不存在科学。


所以,应天书院此时所有学生都在思考。


并且诞生了一些喜人的成果。


比如周敦实根据水往低处流,逐渐发现了一个道理,几乎所有东西,都会往地上掉,除了风吹时的鹅毛和磁铁下的钉子。


但,这些都不是科学。


在没法绕过学阀把知识传承下去之前,科学是不存在的。


这也是为什么后世现代觉得中华古代没有科学只有技术,是一个道理。


因为穿不下来。


具体传不下来是后人不愿意学,还是前人没总结好,还是某个臭不要脸的朝代的皇帝毁掉了传承,都是你内部的事情,结论就是古中华没有科学。


所以,现在,当务之急是让更多人认字。


而章旷,不会把自己的目标告诉任何人,只是去做。


但,让章旷感到惊讶的是。


天下英雄,真如过江之鲫。


因为开酒楼,专门被聘入应天书院,以前只是应天城县衙酿酒师傅的杜棒子,发现了一些了不得的东西,章赤,帮他记录了下来,递给章旷看。


看完之后,章旷都忍不住深吸一口气。


这个世界上,天才太多了。


这个人甚至没有名字,因为酿酒,天天拿着一根棒子,所以叫做杜棒子。


他,在观察总结定理运动开展第十五天时。


发现了细菌!